昨天有一位俩宝妈向我咨询,说夫妻俩都是上班族,没有精力照顾俩娃,所以二宝自出生以后,就放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带。
如今二宝已经三岁多,感觉性格有些执拗,怀疑是被老人宠坏了,在考虑要不要把二宝接回来。
同时,家里的大宝已经上了小学,辅导作业也很费精力,又怕二宝接回来以后也照顾不好……想来想去,非常纠结,想听听我的意见。
关于老人带娃的弊端,一般的认知是觉得老人育儿观念落伍,隔代容易娇宠。
从我自己做家庭教育咨询的经验来看,这并不绝对。
首先,从育儿技术方面来讲,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人,并不一定比看过几篇育儿文章的年轻父母差。
其次,从育儿观念上来讲,很多老人也有很强的学习力,非常懂得与时俱进。
一些线上的育儿课堂,报名学习的奶奶、姥姥也为数不少。
听一些线上培训的朋友提过:前不久有一位姥姥来报名学习,这位姥姥是位退休教师,女儿女婿因为工作忙,孩子自出生就放在姥姥家,只周末过来团聚一下。
在育儿课堂学习中,姥姥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力和实践能力,理念和方法都掌握得很好,超越了同期学习的大部分父母。
反过来,年轻父母若不好好学习,用心实践,同样也会出现教育失当或教育失败。
2020年5月,山东青岛一名15岁的高一女孩,有计划、有预谋地,杀死了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。
所以,年轻父母不要抱着一种没来由的优越感,以为自己一定就比老人懂教育,一边请老人帮忙带着孩子,一边又从心底鄙视老人的育儿方式。
1
诚然,亲生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
但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名词,叫“心理母亲”,它跟“生理母亲”可以是同一个人,也可以不是。
生理母亲指的是给予孩子生命的人,而心理母亲,则是让孩子产生依恋情感的、最亲密最信任的那一个人。
“心理母亲”可以是孩子的亲生父母,也可以是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、保姆或其他人。
孩子能否健康成长,跟是否拥有一个稳定可靠的“心理母亲”关系紧密。
换句话说,如果孩子自出生开始,能跟一个或多个成年人,建立起亲密信任的依恋关系,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现大问题。
而问题儿童或问题少年,一般出自两种情况,一种是没有跟成年人建立依恋关系,另外一种则是依恋中断。
无任何依恋关系的孩子,俗话说就是爹妈不疼、姥姥不爱,整个人是被漠视的存在。这种孩子成长艰难是显而易见的,但现实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。
而依恋中断,特别容易出现在老人带娃的家庭。
所谓“依恋中断”,指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在尚未成年或完全独立时,失去了最亲密信任的“心理母亲”,孩子与成年人的依恋关系突然中断。
为什么老人带娃容易出现依恋中断?
主要是大部分老人因为年龄、精力所限,不能完全抚养孙辈到成年。
交给老人养育的孩子,总会在某一天,会被父母等其他人接走。
而这个“其他人”,不一定有能力、有耐心跟孩子建立新的依恋关系。新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,旧的依恋关系中断,孩子的成长就会出问题。
所以老人带娃,最大的风险不是育儿观念落伍,不是隔代宠溺,而是随时可能会出现“依恋中断”。
比如,我最近又接触到这样一个“问题儿童”。
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,到了上小学年龄,才被父母接回到身边。孩子一上小学,就面临着诸多学业压力。
孩子妈妈还没来得及跟孩子培养感情,就一门心思抓孩子的学习成绩,作业、辅导班,密集轰炸。
孩子本身对父母感情稀薄、信任不足,对于这种一上来就带紧箍咒的状态非常不适应,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,非但不配合妈妈的学习部署,还时不时吵着要回奶奶家。
这时候,妈妈就把孩子的叛逆归咎于奶奶的不当教育,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奶奶的恨意。
而奶奶是孩子的“心理母亲”,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。妈妈对奶奶的诋毁,又加重了孩子对妈妈的仇恨。
几番打骂、几番折腾,母子关系跌到谷底,孩子也出现了跟年龄不相符的过度叛逆。
很多老人带娃的家庭,都正在、或即将上演类似的剧情,在这样的剧情里,孩子、老人,以及父母,每一个人都是输家。
父母很委屈,觉得自己给自己生了个仇人;老人更委屈,辛辛苦苦帮儿女把孩子养大,还落得一身埋怨。
而孩子最可怜,从小跟亲生父母中断联结,好不容易有了另外一个心理母亲,却在成长的某一个关键阶段,被迫中断依恋关系,失去了归属感和安全感。
这样的孩子,其实是带着心理创伤在成长,如果父母不及时做出关系修补,孩子的人生将面临极大的风险。
2016年,有一位叫小斯的18岁少年高考后自杀。自杀前,小斯在网络上留下了2800字的长文,既饱含着对亲生父亲的控诉,又流露出对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。
这是一起典型的“老人带娃-依恋中断-亲子冲突”造成的悲剧。
2
但是,在当下的中国,“老人带娃”是一种普遍的国情。
做父母的人,又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上演?
在此总结以下几条建议,供广大父母们参考:
1、别把孩子交给不喜欢的人带
父母如果不得不把孩子暂时交给别人带,这个“别人”,最好是自己内心认同,跟自己关系很好的人,而不是感情一般,甚至心存敌意的人。
举个例子,在现实生活里,奶奶带孩子的情况比较多见。
婆媳关系本身很微妙,再加上育儿观念的冲突,在奶奶带孙的过程里,奶奶和妈妈的冲突更容易加剧,甚至发展到互相仇视的地步——奶奶在孙子面前说妈妈的坏话,妈妈在孩子面前说奶奶的不好。
在孩子眼里,自己最重要的两位至亲(“生理母亲”和“心理母亲”)是互相仇视的状态,这让幼小的心灵如何适从?
一方面,孩子难辨是非,很难建立稳定的人格和三观;另一方面,孩子总是处在背叛至亲的精神撕裂状态。
所以,如果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,就要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和信任,有什么分歧私下沟通,至少在孩子面前保持团结一致。
我见过最极端的一种情况:妈妈从奶奶那里接回孩子,发现孩子不听话,既迁怒于孩子奶奶,又把对奶奶的仇恨发泄到孩子身上,一言不合就打骂。
最无辜的是孩子。
所以,当父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时,一定要好好维系跟老人的关系。
2、尽可能地往亲子情感账户里“存钱”
情感关系,就像一个银行账户,陪伴以及所有正面的互动,就是往账户里存钱;而控制、要求,就是在取钱;打骂吼,就是情感账户的大额支出。
什么阶段最容易存钱,一般认为0~3岁,孩子最容易跟身边人建立依恋关系。再宽泛一点,孩子在6、7岁(上小学)以前,培养亲子关系都相对容易。
因为这个阶段还没有太多学业压力,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亲子陪伴,游戏玩耍——这是培养感情最有效的途径。
一旦孩子上了小学,外部(学校、老师)的压力增大,家长稍不留神,就成了“恶人”,会在各种压力驱使之下,做出一些透支情感账户的举动。
而现实生活里,父母们恰恰是把最有利于培养情感关系的0-6岁交给了老人。
所以,即便孩子在年幼时被交给老人带,父母也千万不要完全放手,不要失去最宝贵的一段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。
孩子交给老人带,最好让老人孩子跟父母共同生活。培养感情最需要的是时间,只要住在一起,父母跟孩子多少还是有一些相处时间。
如果不得已,老人要带孩子分开住,父母也要尽可能多去探望。父母跟孩子的情感账户,能多存一点是一点。
实在陪伴时间少,就得想方设法提高陪伴质量。
3、避免依恋中断,实现依恋过渡
孩子渐渐长大,到了某一天,父母注定要成为孩子的主要抚养人,那么孩子跟老人的依恋关系,也要慎重对待。
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跟自己最亲,这个亲近的过程,最好是依靠时间,依靠父母的投入,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希望通过“斩断”孩子跟他人的依恋关系,来实现孩子跟自己的亲近,这种想法是危险的,也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最理想的状态,是让孩子跟老人、父母甚至更多人同时保持依恋关系。
孩子被很多人同时爱着,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。
举个例子,有两个初中生,期末考试都失利了,也都很害怕面对父母,结果会怎样?
一个孩子选择了离家出走;而另外一个孩子,去了从小照顾他的爷爷奶奶家。
所以,孩子多一个人爱,多一重值得信任的依恋关系,其实是人生多了一重安全保障,而不至于一遇到挫折就走上绝路。
父母跟孩子重新建立依恋关系,需要时间,也需要方法。
但办法总比困难多,只要父母真心爱孩子,并且用正确的方式去爱,孩子早晚能重回父母的怀抱。
3
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位家长的咨询,我的建议是:但凡有可能,孩子尽快接回来父母自己带,父母实在忙,可以请老人一起居住,或者请亲友、保姆协助。
父母现在最应该在意的,不是老人对孩子有多宠溺,不是老人多给了孩子几颗糖,多喂了孩子几口饭,而是自己究竟为孩子做了些什么?
自己跟孩子的情感账户有多少余额?
无论现在或是将来,父母最大的育儿任务,是让孩子亲近自己、信任自己,跟自己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依恋关系。
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,一切教育无从谈起。
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去带一方面能够安心工作,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,老人在孩子的幼年阶段扮演着“父母”的角色,使得孩子在以后与老人分别时会很难。
年轻父母会担心老人的育儿方法对现代孩子是否有用,也容易产生矛盾,但是为了孩子健康发展,双方需要相互配合。
育儿不容易,老人虽然能够起到帮助作用,但父母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依靠。